糖心理諮商所
糖
服務
空間
師資
預約
交通
部落格
自我評估
心理健康專輯
糖
服務
空間
師資
預約
交通
部落格
自我評估
心理健康專輯
王純琪
督導級心理師/顧問
工作經歷
國小教師
高師大兼任助理教授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
社服機構、身心科診所兼任心理師
專長
正念認知療法(完成牛津大學正念中心MBCT-L一至四階師資培訓)
兒童與青少年諮商
親子諮商
親職諮詢
學校輔導工作
憂鬱、焦慮、失落與悲傷等議題諮商
純琪心理師為你解答心理諮商Q&A
為什麼諮商也算是治療的一種?跟講話聊天有甚麼不同?
心理諮商所提供的是一個全神貫注、不帶評價的陪伴,心理師都受過專業的訓練,具有心理學知識,且在嚴格的倫理規範下執業。在這段有心理師陪伴的過程中,您可能會有以下的收穫:
1.可以更放心的、深入的探索自我,提升對自我的了解
2.當情緒得以抒發、想法得以澄清後,走出當下的混亂狀態
3.覺察長期對自己產生負向影響的思考及行為模式,並有計畫地解決它
4.發掘自己的韌性及正向特質,並運用自身的力量來解決生活中的困擾
心理諮商有用嗎?大約多久可以看的到效果?需要談多久(多少次)?
影響心理諮商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個案與心理師的合作同盟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您願意信任心理師,開放自己,與心理師一起合作,通常是會有效果的。至於多久可以見到效果要視議題而定,一般來說,只要合作的關係形成,一起訂定好目標與計畫,您就開始走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即使當下困擾尚未立刻解決,您也已經知道方向,與之前無所適從的狀態是不同的。通常愈深入長期的議題,所需要的時間愈久(次數也愈多),而建立關係及找到真正議題也需要時間,建議您至少給自己和心理師四次諮商的機會。
該怎麼選擇心理師?我要怎麼知道哪個心理師適合我呢?
找到與自己適配的心理師確實很重要,有幾個選擇的依據可以參考:
1.想討論的議題:您可以依據自己想討論的議題來選擇對該主題較為擅長的心理師,例如人際、婚姻、親子關係…等
2.心理師個人特質:可以依據您平時相處時較為自在的個人特質來挑選,像是性別、年齡…等
3.進行方式(心理師的專業取向):除了議題之外,心理師因其專業受訓的取向不同,進行方式也會有所差異,有些心理師習慣搭配使用媒材創作等藝術活動,有些擅長使用體驗方式,也有心理師會聚焦在討論思考及信念的影響。您可以透過閱讀心理師的文章或其背景的介紹來了解及選擇。
第一次接受諮商前,要先預作什麼準備嗎?
並不需要有什麼特別的準備,您可以簡單記錄一下對於諮商的疑問,在第一次諮商時告訴心理師,讓自己能夠更沒有顧慮地投入諮商中。當然,如果您也可以先想一下自己希望透過諮商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到時候與心理師一起討論這個目標。
什麼樣的問題適合做諮商?什麼樣的狀態不適合接受諮商?
當您考慮要接受諮商時,意味著您有一定的準備度來面對自己的問題,或是意識到要照顧自己心理的需求,這是很好的開始,諮商並無限定只能談論什麼問題的。以下補充說明協助您更清楚評估是否適合接受諮商的情況:
1.第一次諮商時,心理師會向您說明保密原則,您了解之後可以自行斟酌願意在諮商時分享的內容
2.如果您正在身心科就診,諮商前可諮詢醫師的意見,一般來說,處於急性期間並不適合諮商,當醫師評估您適合諮商後,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對您的幫助會更大。
如果您還是不確定,可以帶著這個疑問與心理師討論的,若是心理師評估您暫時不適合接受諮商,也會提供建議,告訴您該尋求哪方面的協助。
家人/另一半有情緒問題,該如何說服他們來諮商呢?
當您會想要說服有情緒問題的家人/另一半接受諮商時,或許是因為您自己也曾經從諮商中獲得幫助,這時候可以多分享您自己的體驗與心得,以一種「好東西要與所愛的人分享」的姿態來提供這個建議,應該可以減輕家人/另一半的防衛,也會是最有說服力的。
如果您本身未曾接受諮商,只是猜想或聽說諮商會有幫助,建議您可以多蒐集幾個有幫助的方法,與家人/另一半討論各個方法的優點,在討論中多鼓勵他/她嘗試諮商,甚至多元方法同時嘗試,選項羅列在前,決定權仍在他/她身上。
還有一種情況,是家人/另一半的情緒問題已經影響到你們的關係,此時從改善關係為出發點,考慮您與他/她(甚至全家人)一起接受諮商,會是較理想的作法。即使很多衝突是對方的情緒問題所致,要改善情緒問題,除了本身的自我覺察與控制力外,有一個正向支持的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若能家人/伴侶共同接受諮商(有可能只是部分次數),效果會是顯著的。
諮商可以協助有自閉、過動的孩童青少年嗎?可以教父母如何與他們溝通嗎?
可以的。只要能夠建立信任的正向關係,透過諮商,自閉症的兒童青少年可以獲得表達心裡想法與情緒的管道,壓力得以有所抒發;心理師也會以活動及情境討論等方式,教導過動的兒童青少年如何學習控制衝動。至於與父母親的討論更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師會協助父母親更加了解他們的孩子,學習與孩子溝通及互動的方式,以及如何協助孩子將諮商中的學習類化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