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型憂鬱症重複自殺、島葉小腦失調、疑心偏執增加
作者/唐子俊醫師
躁鬱症的個案情緒處在兩極化的變動,長期而難以治療的躁鬱型憂鬱,是治療當中相當大的挑戰,大腦的機制還有許多不明的地方,躁鬱型憂鬱,抗憂鬱劑治療的效果也不好,躁鬱症漸入憂鬱期,也是躁鬱症當中自殺的主要因素,自殺過的個案也更容易繼續自殺。大約有3成以上躁鬱症的個案曾經自殺。權威期刊發現大腦的島和小腦的連結失調,大腦情緒的調控能力惡化,疑心和偏執的程度增加,思考脫離現實,也讓被修正的機會減少,朝向自我傷害的極端行為增加。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神經調節治療rTMS也在結論的建議當中,可以重新來調整這個大腦迴路。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腦島葉insula 區域與雙相情感障礙(俗稱躁鬱症)個案自殺行為有關。
躁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高於一般精神疾病,大約34%的躁鬱症患者有自殺未遂史;躁鬱型憂鬱是較高的自殺風險原因,而且曾經自殺,是未來自殺行為最有力的預測因素,因此成為降低躁鬱症患者自殺風險的治療目標。
研究要澄清,腦島葉在躁鬱症患者的情緒控制影響,島葉對於自我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預期至關重要。本研究包括未用藥物治療,有自殺未遂經歷的躁鬱症患者,和對照組。
結果發現
與無自殺未遂組和正常對照組比較,有自殺未遂組,左背側前島葉和左小腦前部之間的動態功能聯繫變異值降低。這個功能的差異性,可以用來預測自殺的嚴重程度,而與無自殺未遂組比較,有自殺未遂組在“思覺失調”臨床量表上的得分顯著較高。
探討其機制
有自殺未遂的BD憂鬱患者左背側前島葉和左小腦前部之間的動態功能聯繫變異值降低;小腦在躁鬱症患者的認知處理、情緒控制和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躁鬱症患者的自殺行為,與小腦區域的結構和功能變化相關,島葉和小腦之間較低的動態聯繫代表缺乏靈活性變化,可能導致躁鬱症患者對內外刺激的異常情緒反應,增加自殺行為的風險。
結論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島葉-小腦連接功能障礙,是躁鬱症患者自殺未遂的神經基礎,功能聯繫變異值,可以作為自殺嚴重程度預測的標誌物。
自殺未遂的躁鬱型憂鬱患者,在多相人格量表中的“疑病、偏差、衰弱和思覺失調”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較高;表示自殺未遂者更加偏執、多疑和衝動,對環境敏感,使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這些心理特徵可能會增加躁鬱症患者的自殺行為風險。
資料來源: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3
#高雄身心科推薦
www.tangpsyclinic1.com.tw/
躁鬱症的個案情緒處在兩極化的變動,長期而難以治療的躁鬱型憂鬱,是治療當中相當大的挑戰,大腦的機制還有許多不明的地方,躁鬱型憂鬱,抗憂鬱劑治療的效果也不好,躁鬱症漸入憂鬱期,也是躁鬱症當中自殺的主要因素,自殺過的個案也更容易繼續自殺。大約有3成以上躁鬱症的個案曾經自殺。權威期刊發現大腦的島和小腦的連結失調,大腦情緒的調控能力惡化,疑心和偏執的程度增加,思考脫離現實,也讓被修正的機會減少,朝向自我傷害的極端行為增加。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神經調節治療rTMS也在結論的建議當中,可以重新來調整這個大腦迴路。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腦島葉insula 區域與雙相情感障礙(俗稱躁鬱症)個案自殺行為有關。
躁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高於一般精神疾病,大約34%的躁鬱症患者有自殺未遂史;躁鬱型憂鬱是較高的自殺風險原因,而且曾經自殺,是未來自殺行為最有力的預測因素,因此成為降低躁鬱症患者自殺風險的治療目標。
研究要澄清,腦島葉在躁鬱症患者的情緒控制影響,島葉對於自我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預期至關重要。本研究包括未用藥物治療,有自殺未遂經歷的躁鬱症患者,和對照組。
結果發現
與無自殺未遂組和正常對照組比較,有自殺未遂組,左背側前島葉和左小腦前部之間的動態功能聯繫變異值降低。這個功能的差異性,可以用來預測自殺的嚴重程度,而與無自殺未遂組比較,有自殺未遂組在“思覺失調”臨床量表上的得分顯著較高。
探討其機制
有自殺未遂的BD憂鬱患者左背側前島葉和左小腦前部之間的動態功能聯繫變異值降低;小腦在躁鬱症患者的認知處理、情緒控制和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躁鬱症患者的自殺行為,與小腦區域的結構和功能變化相關,島葉和小腦之間較低的動態聯繫代表缺乏靈活性變化,可能導致躁鬱症患者對內外刺激的異常情緒反應,增加自殺行為的風險。
結論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島葉-小腦連接功能障礙,是躁鬱症患者自殺未遂的神經基礎,功能聯繫變異值,可以作為自殺嚴重程度預測的標誌物。
自殺未遂的躁鬱型憂鬱患者,在多相人格量表中的“疑病、偏差、衰弱和思覺失調”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較高;表示自殺未遂者更加偏執、多疑和衝動,對環境敏感,使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這些心理特徵可能會增加躁鬱症患者的自殺行為風險。
資料來源: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3
#高雄身心科推薦
www.tangpsyclinic1.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