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跟孩子說,媽媽生病了嗎?」
「擔心孩子胡思亂想,是不是不要說比較好?」 「如果大人自己情緒潰堤了,該怎麼辦?」 家中成員若罹患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孩子一定會在過程中,感覺到周遭的變化,包括家人的情緒、家中氣氛、作息時間、家庭分工改變等,如果不誠實地告知,孩子獨自臆測加上想像力,反而會更害怕不安及感覺被孤立.甚至有可能自責是否哪裡做不好,才會被造成這些改變。 以下是跟孩子談疾病的原則和技巧: 1. 明確告訴孩子發生什麼事情、解釋接下來可能遇到的狀況.詢問孩子得知這件事情後,有什麼感覺和想法? 2. 不要刻意壓抑情緒,當大人能夠開放且自在的流露心情,孩子也越能好好的表達感受,接納情緒。 3. 生活可能會歷經震盪,變的跟生病前不一樣,但仍能用其他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發生這些事,對他的愛和關心不會改變。 4. 讓孩子有機會為家裡做些事情,如:寫小卡片或做禮物鼓勵生病的家人;依照孩子能夠負擔的程度,給予小任務,讓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幫忙。 這段期間,孩子可能會有直接性的情緒表達,也可能用忽視、否認、轉移的方式,將感覺深埋心底;亦或者透過具破壞性的不合宜舉動,表達內在害怕不安、混亂、生氣等感受。 面對孩子這些言行,大人不要急著用責備、勸導、講道理等方式來做回應,先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引導他們慢慢把情緒和想法表達出來。 傾聽和陪伴很重要,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面對生活中的重大改變,更要放慢腳步,理解每個人面對困境的方式和步調不同,尊重彼此的心理空間,越是艱難的挑戰,越是要彼此支持、相互陪伴度過。 #疾病適應 #溝通技巧 #高雄心理諮商 文/吳宣瑩心理師 評論已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