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諮商室裡聽到有人問「我是不是太沒有自信?」、「怎麼樣可以有自信?」
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先問的是「你覺得怎麼樣算是有自信?」 有人會提到「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接著再告訴我「可是我不覺得我做得到/不覺得自己有能力/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值得肯定」 在真的開始討論如何提升自信之前,我都會先分享我心中對自信的定義,我認為的自信是「我不確定我能不能做得很好,但我仍願意去嘗試,我相信自己能面對失敗,也相信即使沒有做好,我仍然有價值」。 在我的經驗裡,這樣的自信才是能讓我們勇於面對挑戰,並能對自己有毫不動搖的的自我肯定的來源。像是我知道我的運動細胞不好,但我仍會去嘗試各種體育活動,不會因為自己學得比較慢就覺得自己很差勁,也不會因為自己在比賽時輸了就覺得很羞愧。 又或是我第一次擔任演講的講師時,我沒有把握自己可以講得很好,但我仍認真準備,在台上盡力發揮,接受所有好的與壞的評價,不會因為這樣覺得自己能力很糟,也不會因此覺得自己永遠做不好這件事,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反覆的練習和修改慢慢變好。 在這樣的前提下,下一個要思考的事情是,「你渴望自己能夠以什麼為傲?而什麼又是不那麼重要的?」 不知道自己現在的優點沒有關係,但我們可以想想,如果我想要自己有一些優點,我想要什麼? 也許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待人溫暖、寬容、有智慧的人,而我可能覺得幽默感、頭腦機靈不是我很在乎的特質,於是我會試著透過很多不同的練習去慢慢成為我想成為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人批評我的幽默感不足、反應太慢,我就不會因此太在意,畢竟那些特質不是我自己看重的。 所以,想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對自己不是那麼重要? 也是幫助我們在執行生活中各種任務與計畫時,能夠自己去評價自己,「我是否做到自己期待的樣子?」以及面對他人的評價,「他所評價的是否是我在意的?」也都會影響我們對自己是表現是否能有自信。 那如果我沒有做到我對自己的期許,也讓別人不滿意呢? 即使如此,也沒有關係,我們的「自信」,還需要包括「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失敗和錯誤」,所以就算沒有達到自己期許,也許也讓別人失望,我們仍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隨之而來的挫敗感,也相信在一件事情上失敗不表示自己的一切都是糟糕的。 不用期待自己永遠相信自己什麼都做得到,不用要求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我們只需要相信自己會努力,能夠承受失敗,知道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就能夠慢慢長出自信,而這份自信,不是在成功的時候發揮作用的,是在我們遇到困難、遭遇失敗時,能給我們力量的一種信念。 如果你因為自信不足而感到困擾,看完了文章或是其他的書籍,嘗試了很多方法,仍然難以改善這個狀況,也許可以嘗試接受心理諮商,透過心理師的引導,一起釐清癥結點,共同找到對自己感到欣賞、在困難中感到踏實的能力。 文/鍾維庭 諮商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