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樣子,找到讓這些特質也能發光的方式〞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安靜是一種超能力」,作者講述著作為一個內向者,怎麼在這個偏好外向者的世界、職場,發揮自己的專長,找到自己安心立足的方式,是一本從書名開始就深深打中我的書。 - 我從小就是個很害羞,安靜、內向的人,老師、長輩常常提醒我說話要大聲一點、看到人要叫人,我曾經為了我已經叫了人卻沒人聽見,在團體中說話音量太小,上台報告焦慮到結結巴巴,而覺得很困擾,也很自卑,也因為這樣越來越不喜歡參與團體活動,不喜歡在公開場合說話,也不喜歡和陌生人接觸,後來因為工作的需要,我開始練習上台說話,練習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的意見,練習主動和陌生人說話。要做到這些事情需要花費很多努力,我會為工作上大約只需要五分鐘的講話寫好草稿,為一兩個小時的演講打好整篇的逐字講稿。一次又一次之後,我發現自己能夠做到這些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不用去改變自己的個性,也不用假裝外向,而是善用自己身為一個內向者沉著、溫和的特質,搭配上彌補在公開場合容易緊張的事前準備,我也能在工作上、社交上,用自己的樣子找到合適的位子。 - 你身上是不是也有一些主流社會不那麼讚賞,或是在職場上、學校裡看起來不那麼具備優勢的特質? 了解自己的樣子,找到讓這些特質也能發光的方式,我們可以對於做自己這件事感到更自在、更有自信,也可以在工作上,或者人際關係上,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文/鍾維庭心理師
能學會帶著一定的情緒 適度的調整自己和壓力的距離 也能負起責任以克服面臨的困境 這才能讓你真正的自由 - 當然很多人面臨壓力時 不論是太過焦慮或憂鬱而想逃避 或者也有的過度自我中心而不顧現實 那麼即使得到暫時的自由感受 也不是真實的或能持續的自由 - 當遇到較大的情緒壓力困境時 很多人會選擇休學離職 以休息或旅遊來抽離以因應 建議先諮詢心理醫療專業 衡量個別狀況來做最適合的選擇 如此才能緩解但也能朝向一致的目標 也就是幫助你朝向真正的自由~ 文/黃詩殷心理師
〝部分轉介來的個案家長,常認為這種自我傷害只是常見的反應或意志力不足的壓力表現... 〞 青少年在社區非致命性的自我傷害,例如割腕和藥物過量等行為,遠比我們一般想像多出許多,青少年自殺的前兆,常是以自我傷害的方式表現,因此自我傷害必須要積極介入,部分轉介來的個案家長,常認為這種自我傷害只是常見的反應,或意志力不足的壓力表現... - 然而,國外重要研究顯示,如果有34人因為自我傷害來醫院看診,社區篩選個案有自我傷害行為大約會是555人,而以女性居多,根據這個重要研究,更大型研究發現自我傷害在社區以及尋求醫療的比例,以及不同年齡層性別及求助的差異,若有370位青少年因為自我傷害尋求醫院的協助,在社區當中就大約會有4000人左右的個案有自我傷害的行為,大約是10倍以上的比例,也就是說,自我傷害個案在社區當中,需要更多的社區和學校介入,實際上求助的個案,大約只有十分之一左右,但是這群個案卻可能演變成為自殺個案...... - 國際權威期刊Lancet 針對英國國家統計,青少年自我傷害可能是自殺行為的冰山一角,因為自我傷害而尋求臨床協助,在醫療機構接受臨床協助,大約只有社區自我傷害個案的十分之一,致命性自殺,通常出現在男性青少年,上吊和窒息致死是英國男性青少年最常見的自殺原因,而非致命且求助醫院的自我傷害則是以毒物和藥物過量為主,割腕則是社區當中最常見的自我傷害方法,在英國的樣本當中,若每21000人曾求助醫院個案,就有200000(社區個案)12-17歲 未曾求助醫院,表示自我傷害個案僅有一成求助,但這些個案以後都可能演變成為自殺個案。 - 在尋求醫院協助的樣本當中最常見的是藥物過量,而在社區的樣本當中最常被發現的是割腕,而在自殺個案當中最常見的是採用上吊和窒息,如果社區個案可能逐漸演變成為自我傷害和自殺,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從割腕的行為演變成為持續的藥物過量,以及開始出現致命性的行為,例如上吊和窒息的行為。 - 從自己親身臨床經驗中,有許多個案身上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脈絡,家長對於憂鬱和自我傷害的行為 常認為是意志力不足,希望他們可以自我克制即可,如果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致命性,應該要盡快尋求專家的協助,不要只是嘗試安慰或說教,短期住院做危機處理也可能是重要的選項之一,越來越頻繁而且致命的自我傷害也可能是自殺的前兆。 文/黃詩殷心理師
〝處理哀傷失落是每個人此生必做的功課,即使幸運的沒有遭逢意外,仍會因生老病死或關係中斷而失去重要心愛的人...〞 無論是生離 (例如分手.離婚) 與死別 (例如喪親.喪偶),或者是失去了部分身體功能 (例如因意外或疾病而殘廢) ,或者失去了原有的角色 (例如主管工作.父母角色),這些狀況都可能會讓人經歷辛苦的歷程。 在學理上從否認、憤怒、討價還價、失落和憂鬱、接受,看來失落要走過這一個連續的過程,也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腳本,體質狀況或者支持系統都不同,所以要走出這段過程的時間長短也不同 。 治療憂鬱症著名的人際心理治療發現,處理失落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要讓失落功能從其他人事物補上,要開始新關係,也需要克服擔心"一旦建立新關係,又會有失落"的擔心,讓新的記憶改寫舊記憶,人生才會有新開始。 文/黃詩殷心理師
情緒對食慾影響很大,腸胃道是自律神經的第二大中心,情緒會影響腸胃蠕動及分泌,然而情緒造成食慾增加或減少,卻因人而異差很多,所以有人會變胖有人卻消瘦,情緒可能造成暴食或厭食行為,均可以使用抗憂鬱劑協助,因為每個人的個別差異性很大,狀況與體質都不同,所以使用的藥物種類與劑量,都需要和有經驗的醫師仔細討論而做調整,必要時需要加上心理諮商,家人的情緒表達對於情緒和食慾變化也影響很大。 文/黃詩殷心理師
〞整天處在輕鬆快樂當中,這和現實生活常有的壓力挫折是脫節的〞 有些個案會糾結在憂鬱焦慮沒完全消除 ,想回到完全快樂不會憂慮的狀態,但其實我們一生當中就是在練習和不同的情緒相處 ,從不滿足或挫折中,學習減少極端化情緒,能更有彈性、更有恢復力,卻仍保有感受環境變化的情緒本能 ,所以,處理憂鬱和焦慮的重點之一,是努力的在不同情緒強度當中,逐漸讓自己的情緒變得有彈性,能讓情緒起伏減少,情緒也能恢復更快,而不是完全不再出現憤怒和低落情緒,或是整天處在輕鬆快樂當中,這和現實生活常有的壓力挫折是脫節的,如此才真的能讓你適應得更好,不但治療中穩定,長期也能自我調節,這需要不斷練習以及專業協助 ,是長期的學習與體驗淬煉出的情緒智慧,也是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 文/黃詩殷心理師
〞適合的人,才能讓你的能量回到平衡〞 在諮商的情境當中,常常發現個案有強烈的情緒時,希望能夠在不同的人身上或方法找到情緒緩解的出口,但是常常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情緒之後,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包容和回應,反而會讓情緒越來越強烈,尤其在面對自己的親人伴侶或好友時,因為更加在意他們的反應,在表達真正的感覺和想法之後,對方的回應反而讓自己的情緒更強烈或更受傷。 - 主要是因為沒有找到適當能涵容這些情緒的人,這個適當的人做為情緒的容器之後,我們表達出去的強烈情緒就可以得到包容和較適切的回應,最後情緒會重新得到緩解和平衡,變成一種健康的情緒能量流動,如果這個人無法是週邊的親朋好友,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也是其中選項之一,當然也要找到和自己頻率相投的治療師,然而自己願意投入諮商關係,能接受適當解析和整理才能有最佳效果。 文/黃詩殷心理師
〞轉個彎想想,有時需要放過自己,先跟自己和解,你需要找方法、找資源讓自己過得更好〞 在很多個案身上可以發現,長期困在仇恨之中,且重複反芻和情緒起伏,即使在事件過去或關係結束後,仍然辛苦的困在創傷般的回憶,這不僅不容易建立新的關係,情緒和腦力更是持續極度的損耗,進而影響到新關係,甚至是下一代的教育,如果能有適當的覺察、願意調適改變,大腦迴路就不需要重新進入"強迫性重複"和過去的傷痕長久的綁在一起,令自己或周遭親近的人疲累甚至感到窒息,覺察類似情況不能只是單純朝心情解讀,需要專業人員協助生理機制的適當調節,創傷仇恨和情緒可以經由體質和教養方式傳遞到下一代,影響相當的深遠,且有些個案甚至在下一代身上出現劇烈的情緒變化、自我傷害行為,甚至複製自己的關係重演時才發現原來不能走出這樣的迴路,不僅影響了自己的一生,也讓下一代許多人受到影響。 越早覺察,越快行動,提早過美好的人生~ 文/黃詩殷心理師
〞情緒勒索是一種強而有力的人際關係操縱,如果不能給他們所要的東西時,就會直接或間接的威脅或者是處罰對方 ," 如果你不能給我所要的,我就讓你痛苦 〞 被情緒勒索的對象,常是重視關係的親人,勒索者認為自己知道對方的弱點,會用各種方式讓對方屈服,希望達到自己的目標,也就是被回應和關心,然而被情緒勒索的一方,常藉由拒絕或抽離的方式,威脅要把對你的關心取回,即使平時你對他十分慷慨又關心,他也常會將你塑造成為自私不關心別人,只因為你不能滿足他們所要,如果你所在意的是安全感和尊嚴,他們就威脅打擊你的安全感,讓你失去面子,藉由如此的打擊讓你區服給予他們所要的,由於這種情緒勒索的關係,相當常出現在自己的周遭而沒有自覺,一旦陷入這樣的互動就會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先覺察這種情緒勒索關係,不要陷入這樣的迷霧當中,這和理性上的聰明和意志力無關,如果關係當中開始出現所謂的害怕,過度的責任感和罪惡感,很難像以前一樣自在的相處,就要小心進入這個迴圈當中,這時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避免進入這種強迫性重複和共同依存的關係。 文/黃詩殷心理師
〞過度的焦慮、過度的警覺、全身性的備戰狀態以及逃避的行為,就是焦慮症的核心本質,許多人雖然仍未達到焦慮症的診斷,但長期的和焦慮抗戰是十分的辛苦且過度消耗的。〞 文/黃詩殷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