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某天一如往常地開在筆直的道路上,朝著規劃中的路線前進著,突然間路面崩塌,落石砸下,不得不將行駛中的車子停下。
面對滿目瘡痍的路面,預期的路線行不通了,車子受損需要維修才能上路,車上可能還有其他家人需要安頓.當下或許會不知所措、驚嚇擔憂、難過無助、憤怒不解... 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就如同這樣的情節.得知罹患重大疾病的那一刻也是如此。 重大變動造成生活失序,失控產生恐懼,未知帶來焦慮無助,複雜情緒層層積壓,形成巨大的壓力,使內在失去了平衡,對自我和生命產生疑問。 被診斷嚴重疾病(如癌症)時,心理可能會經歷幾個階段: 1. 否認:對診斷結果感到震驚、懷疑,難以接受事實,可能是哪裡搞錯了?不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2. 憤怒:心中充滿委屈、怨恨、焦慮等情緒,有可能將怒氣投射到家人、朋友、甚至醫護人員身上。 3. 討價還價:不斷尋求不同醫師的意見,期待有不一樣的答案;或藉由宗教力量、求神問卜等方式,祈求無形力量的幫助。 4. 沮喪:確認生病事實後,覺得悲觀、失望、無助,甚而食慾不振、失眠、對任何事物提不起興趣、找不到生活目標和意義等。 5. 接受:情緒較平穩,可以理性地接受事實,準備好接受各種治療,與疾病長期抗戰。 了解這些心理階段,幫助自己檢視目前的狀態,找尋因應的方法,如:向信任的親友訴說心情,找到紓解情緒的出口;多與專業人員溝通,積極參與治療計畫;尋求病友團體或相關民間團體等資源,獲得醫療資訊和病友互相支持.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用自己的步調走過這些歷程。 「罹病」絕對是生命重大事件,任何人都需要一段自我調適的歷程,但如果負面情緒持續太久,影響的範圍變大,像是食慾減退、失眠、嚴重退縮、拒絕治療等,建議就要尋求專業協助,改善心理 狀況,讓身心獲得安頓。 請記住,生病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任何人的錯。 身體發出警訊,是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調整生活方式,看見身體的需要,好好善待它,同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中的優先順序,在生活中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疾病適應 #疾病心理歷程 #心理調適 #高雄心理諮商 文/吳宣瑩心理師 面對諮商室裡總在人際中感覺到焦慮的人們,我常常會問這句話。
聽著個案細數著自己面對陌生人、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時,內心滿滿關於自己可能表現不好的擔憂,背後其實是恐懼自己可能不被喜愛和認同,甚至會被拋棄或討厭,恐懼自己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成了別人眼中糟糕的人。 想著周圍的人可能因為自己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就厭惡自己,這件事想起來真得很恐怖,會讓人在人群裡想要盡可能隱藏自己、不要被注意,但越是躲藏,就越覺得自己和所處的團體格格不入,越覺得孤單和突兀,就越想躲起來。 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對社交感到焦慮,進一步社交隔離,並在隔離後對社交更加焦慮的惡性循環。 這個循環往往是在好幾年的時間裡成型的,被困住的人在深陷其中後要踏出改變的第一步真得好難好難,需要很多支持和幫助。在嘗試任何新的社交技巧之前,我會建議先慢慢找回一些對自己的自信,也就是練習著喜歡自己,社交當中遇到挫折幾乎是所有人生當中都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可是穩定的自信心就像一個堅強的後盾,能夠幫助我們在遭遇他人的拒絕或批評時能更客觀看待這些事情,不會全然的否定自己,甚至能將這些挫折經驗轉變成成長的力量。 那麼,如果你在社交情境中總是感覺到不自在,常常害怕自己不被喜愛獲認同,在人群當中總想躲起來,不妨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你喜歡自己嗎」,好好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那些你所害怕,別人可能會厭惡你的事情,也許反映了你心中對自己的厭惡,那些你所憂慮,別人可能會不接納你的地方,或許也是你自己對自己的不接納。 如果你覺得自己某些缺點改一改會更好,這個覺察很棒,那麼就著手開始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己會更愛的人,如果你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不錯的地方,這個發現也很好,更別吝嗇好好肯定自己。如果你發現想這些問題讓你的頭腦快炸開了,不妨找個你信任的人聊聊,聽聽他們的看法,或是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一起梳理腦海中打結的毛線球, 讓你找回自信,降低焦慮的路上不那麼孤單。 #社交焦慮 #自我表現 #你喜歡自己嗎 #高雄心理諮商 文/鍾維庭心理師 長期與青少年工作,在諮商室裡,這樣的情景並不罕見:一邊是心急如焚的家長,抱怨著孩子拒絕去上學,每天早上都要經歷一番苦戰;另一邊則是一臉無奈又委屈的孩子,對於不上學的原因,以
沈默來回應周遭大人的詢問。 家長們會告訴我:「小學的時候不會這樣啊,是不是因為國中的課業壓力比較重?可是我們對他的成績沒有很高的要求啊,而且他請了假就也只是待在家裡沒事做啊......」等到孩子終於願意吐露心聲時,可以發現,孩子何嘗不想要和同學一樣正常上學?無奈對於上 學的害怕與焦慮,形成了一道堅厚的牆,在每天上學時間阻擋在家門口。也可以說,孩子不是拒絕上學,而是恐懼上學。 ★人際焦慮影響大★ 拒學行為背後通常混雜了多樣的因素,包含身心問題、家庭議題、學校困難、生活轉換及壓力事件等, 而在實務工作的觀察,發生在小學階段的拒學,大多與分離焦慮有關,孩子因為不想離開家而 拒絕上學;進入國中階段後,懼學的原因則多轉向對學校情境感到焦慮,其中人際互動所造成的壓力不容小覷,這些青少年大多有些共同的特質,他們自我要求高、在意他人的眼光,總是謹言慎行,希望自己在他人眼裡是完美的,經常擔心自己在人際互動上說錯話、表錯意。同時,他們也是敏感的,只要同學的回應不如自己的預期,他們就會開始猜疑,甚至確定是自己做了什麼讓對方不喜歡的事情,陷入自責與自憐,也由於他們害怕被拒絕,所以在人際中較為被動,甚至退縮,因此容易成為班上的邊緣人,如此更確定了他們認為自己不好的信念,變得更退縮,而形成一個負向循環。 其實這些特質從小就有跡可循,只是上了國中,同儕關係變得更為重要,「形成自我認同」是青少年時期重要的發展任務,而大部分的青少年更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同儕的認同上,尋求認同的過程中感受到挫折,或是預設會受挫,人際焦慮就形成了,對社交情境的焦慮不僅使他們難以到校,只要是需要與人互動的情境,即使是他們感興趣主題的活動,他們也會裹足不前,生活變得狹隘封閉。無奈的是這樣的焦慮他們很難被理解,反而常被冠以懶惰、找藉口、或是抗壓力不足的標籤。 ★系統減敏感,一步一步來★ 面對有嚴重人際焦慮的青少年,鼓勵踏進人群是確定的目標,但是不宜過於急躁,否則會適得其反,可採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孩子在可接受的焦慮程度下逐步參與。 在學校裡,盡量建構孩子的歸屬感及參與感,老師可安排願意協助的同學,在下課時間、分組活動時主動邀約。課堂上則可技巧性地給予孩子能力所及的班級任務,像是為小組回答簡單問題爭取得分、擔任小老師、分攤班級公務,要注意的是不要使其過度成為焦點。 在家庭,父母可以安排主題性的社交活動性,讓孩子在從事有趣的活動過程中自然產生人際互動。 ★中斷自我評價思考歷程、消除自我挫敗的慣性★ 家長或是老師可以和孩子聊聊他覺得困窘的社交情境或事件,同理他的尷尬感,但也幫助他了解到自己對於他人的訊息,產生了過度的負向解讀。最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學會中斷社交互動後的自我評價思考,有人際焦慮的孩子,常會在與人互動後,不自主地回想剛才互動的經過,習慣性地找出自己可能說得或做得不對、不好的地方,然後覺得自己很糗而感到很羞愧。讓孩子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慣性,並且要不斷練習打斷這個歷程,直到這個慣性消失為止。 ★正視焦慮的生理反應,放鬆訓練找回掌控感★ 嚴重的焦慮會伴隨著許多明顯的生理反應,像是呼吸急促、心跳快速、發抖、難以思考......等,這些反應成了孩子進入社交情境的很大阻礙,引導孩子覺察慮所引起的生理反應,然後配合放鬆訓練去緩和這些令人不舒服的症狀,放鬆訓練要在平日就多練習,透過自我放鬆,孩子即使在焦慮狀態下仍可以保有自我掌控感。 ★家長的耐心陪伴就是孩子最大的支持★ 家長在陪伴孩子克服人際焦慮,重新回到團體的過程,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剛開始的進展可能很小,千萬不要灰心,孩子需要時間慢慢將每一個小小的成功經驗累積,形成穩定的安全感與自信,接著就能勇敢地踏出去。 《呼吸放鬆訓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q5YTuJUdU&ab_channel=Craftsleeper%E7%9D%A1%E7%9C%A0%E7%AE%A1%E7%90%86%E8%81%B7%E4%BA%BA) 《肌肉放鬆訓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sD9OHM3b_4&ab_channel=Craftsleeper%E7%9D%A1%E7%9C%A0 %E7%AE%A1%E7%90%86%E8%81%B7%E4%BA%BA) 《人際焦慮自我評估》 (https://sugar5509218.weebly.com/2015438555214503103820132289662494233258251053541320272.html) #青少年拒學 #人際焦慮 #放鬆訓練 #高雄心理諮商 文/王純琪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