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綜合數則臨床案例並且經過編修,非單一特定案例之經驗)
小沛透過減重手術,瘦了四十公斤,變瘦的她,花更多時間在外型打扮,現在的小沛,外型是個亮眼又纖細的熟女。 小沛說著令她困擾的心事:「我一天要量四次體重,每次站上體重機都好焦慮,整天都在想體重是否有再降一點? 還是又上升了? 明明都只吃一點,但吃完後就會吐,覺得食物都卡住下不去,腸胃檢查都說沒問題,醫師也說減重手術已經一年了,這樣的食量是不會有問題的」小沛邊說,手緊握著拳、抿著嘴,神情焦慮,只要談到體 重和吃東西話題,就不由自主緊繃起來。 小沛是單親媽媽,只有親近友人知道她有三歲兒子,小沛有過一段自稱很不堪的戀情,小沛用「恥辱」來形容陷入這段感情的自己,當小沛決定自己生養寶寶時,迎接嶄新未來的期待心情,看似撫平了情感創傷,但生產後小沛再度受到打擊,寶寶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終其一生都要復健與治療…。 原來,小沛與食物、體重的糾結,來自於這幾年經歷的各種創傷性事件,從未真正的面對與解決心理的結,食物成為用來麻痺自我的工具,藉由「吃」來調節痛苦的情緒。 感情創傷動搖小沛的自我價值感,將失敗歸因於自己,「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夠好才遇到這種爛人」,為了掩蓋內在自我否定的聲音,小沛轉而把心力放在外在條件的追求上.孩子的先天疾病,打擊小沛對未來美好的想像,也衍伸對男方更多的憎恨、對自己的厭惡,以及對擁有孩子的矛盾感,小沛心情越來越糾結;伴隨生活與經濟壓力,讓她難以喘息。 小沛自此之後,展開多年與體重、食物的糾纏,產後一個月內瘦了十多公斤,但接下來兩年間,小沛胖了三十多公斤,控制不了的口欲,無論怎麼吃都無法飽足的感覺,減重手術讓小沛瘦回標準體重,但卻也生活在「數字焦慮」中,對食物的口欲依然強烈,但進食後每每吐出來.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但內心早卻是千瘡百孔,「吃東西」不能治好我們的情緒狀態,「減重」不會就此改變對自己的感覺和看法,即使減了很多體重,得到讚美,但許多人往往仍用以前的方式對待自己,還是無法喜歡自己.若沒有穩定的自我接納作根基,因著自卑和羞恥心態而追求外表與體態,得到的是短暫的認同感和勝利感,但內在匱乏並未解除,瘦再多也無法彌補內在的不滿足,當陷入對外表體型的長期自我監控,執著在某種難以達到的理想狀態,排山倒海的焦慮感終將吞噬我們。 除了吃下食物,你還吃進什麼?飲食和減重背後的渴求是什麼?與食物的關係失衡,來自於沒有覺察的情緒性進食、對體重和體型的深沉恐懼,以及各種自我限制帶來的惡性循環。 從「吃」開始,練習傾聽內在聲音,好好面對感受而非逃避,覺察身體真正的需求,試著與自己的身體建立友好關係,找一個方式好好照顧自己,感謝身體為自身所承受的一切。花點時間了解自己對體重的信念,檢視關於外貌體型、食物與減重所反應的心理情緒狀態,一一探討面對,從「心」認識自己,與食物和解。 #自我形象 #減重心理 #自我接納 文/吳宣瑩心理師 評論已關閉。
|